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当燃油助力车产业遭到各地媒体监督举报,执法部门围追堵截后,这个产业也在迅速调整,“转型升级”,与小规模企业合作,披上合法的马甲,换个身份,规避了初级的市场监管模式,继续抢食正规车市场。
在顺达车行,穿马甲的助力车被作为重点推销的产品,摆放在店门口
惠州市惠阳区的二轮车市场,正逐渐成为燃油助力车“转型升级”的桥头堡、试验田。
造假方式日趋隐蔽,如今相对简单的监管模式亟待升级。
马甲助力车月销过千
“你看,这些助力车都有合格证,还能算是助力车吗?”9月1日,在惠州市惠阳区的一家车行里,老板阿周拿着一张豪剑合格证给记者看。“工厂的人说了,这合格证是没有上传的,要上牌,要再加100元,到时候工厂才上传,并且把一致性证书寄过来。”
据阿周介绍,他们店铺所在的大华路上,十几家的摩托车档口,销售的助力车基本都有这种证。每个月,从大华路卖出去的这种车,超过400台。“大家都说这些是助力车,怎么我感觉我卖了这么多年车,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助力车。”
另外一名摩托车商家阿钟告诉记者,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当地工商部门对超标电动车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后,很多消费者纷纷转向买摩托车,这种被定义为不用上牌的助力车,反倒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据当地某知名合资品牌的经销商统计,在整个惠阳区,助力车的月销量超过1000台。商家主要集中在大华路、南门大街、白云二路、人民三路。销量较大的永诚车行、钟记车行、顺达车行,月销量都在100台以上。
而为了拉动销量,不少商家还推出助力车以旧换新的服务,车主骑了几个月后,想换新的,再加几百元就可以。商家换回来的二手车,会返回给厂家翻新后,再销售。
混合身份规避监管
带有摩托车合格证的助力车算不算助力车?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摩托车,是助力车,还是假国3车?面对一系列绕口的问题,即便是懂行的商家,也不一定能谈明白其中的奥妙。
但这种多重身份的两轮燃油车,正在迅速适应如今的监管体系,规避查处风险。
面对消费者,这种两轮燃油车产品摇身变成助力车,在商家的宣传中,这种产品无需上牌,无需驾驶证,无需保险,使用成本低。偶尔碰到理性的车主要求上牌,也可以要求加钱,上传合格证,完成上牌。
面对工商监管部门,这种两轮燃油车又变成了证件齐全的“正规”摩托车。即便是抽检不合格,商家也可以把皮球踢到工厂,指责工厂提供不合格产品,申辩自己并不具备检验产品的能力。
因为一开始并没有上传合格证,所以工厂给这些产品配的合格证与一致性证书,成本约等于两张彩打A4纸。
据当地商家介绍,为了节省税务成本,不少商家一张五联发票,通过模糊车辆的描述,最多可以匹配4台车。
监管模式亟待升级
面对这样的产品,当地的执法部门并没有找到很好监管的着力点。
据当地商家介绍,对于这类车,当地交警部门一直定性为摩托车。只要是无牌上路,一律查扣,并罚款1000元。
“我们现在针对无牌无证摩托车的路面执法,是不定期的,平均一个月有两次左右。”惠阳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汤毅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对于无牌无证摩托车,首先要确定其来源是否合法,如果是合法的,就会按照交通法规相关进行处罚。
当地商家表示,单靠交警的路面执法,是远远不够的,警力有限,而且管辖的范围大多数限定在城区,到了村一级,交警就管不到了。
对于这类的产品,当地工商部门也不了解。
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曾梓表示,近期工商部门没有对这类产品进行检查,由于标准定义的缺乏,地方信息的相对闭塞,工商局对这类产品听闻甚少。“这类关于标准的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我们工商虽然是管销售环节,管市场,但这市场太大,我们力量有限,很难做到全面。这类产品的整治,最好由上级部门发文,统一定义,统一执法,像超标电动车的整治那样。”
造假方式日趋隐蔽,监管模式亟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