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决发动机通气管排油故障
某一改型发动机的原型机结构特点为:曲轴箱与传动箱相互密闭隔离;传动箱中传动结构为自动离合、链条与齿轮组合式结构;传动箱通过带迷宫的通气管与外界实现大气平衡。发动机经过改型后,传动结构不变,通气管处的各项结构亦不变,但改型发动机的曲轴箱与传动箱成为相连通的一个腔体。
改型发动机试制后,首先按摩兰标准进行了100h的台架耐久试验。实施试验时,为检查发动机通气管处润滑油是否存在泄漏及若存在泄漏情况时的泄漏程度,特意在通气管的出口处设了一个集油盘。100h试验结束后,集油盘内有少量润滑油存在。因润滑油的泄漏量较少,当时分析认为属正常现象,因此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00h的发动机台架耐久试验完成后,该改型发动机装车3辆,开始进行6000km的可靠性道路试验。在路试进行了3、5天后,在进行检查箱体内的润滑油量时,发现润滑损失均在200-300ml,损失量较大,属异常情况。
针对此异常现象,在故障排除过程中排除了以下情况:
a)排除了各密封处存在泄漏的可能性;
b)排除了气门油封、活塞环密封不良造成的润滑油异常消耗;
c)经过计算及与同类机型对比,排除了因曲轴箱加传动箱容积不足,使腔内压力过大而造成通气管排油的可能性。
在排除以上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对故障车进行了静止的匀速、变速试运转检查,发现确有通气管排油现象的存在。
经过分析,认为造成通气管排油的主要原因在于:
a)原机型通气管处的迷宫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仅能满足单纯传动箱时油气分离的需要,而在曲轴箱、传动箱形成一个腔后,因内腔压力变化较原来大且剧烈,因此此迷宫不能很好地实现油气的分离机能;
b)通气管与箱体间连接管的孔径太小,易被细小油滴堵塞,内腔压力变化较大时容易产生通气管排油现象;
c)传动箱内油面较高,迷宫及通气管出口离油面较近及整车运转时链条搅动润滑油较为激烈; 针对该故障,提出总体解决方案如下:www.mopei8.com
a)加大通气管连接管的孔径,由D2增加到D7,使连接管孔不易被堵塞;
b)改进迷宫的结构,使之能有效地实现油气分离的机能;
c)改变迷宫及通气管的位置。
解决方案b条、c条的实施需对模具进行修改,工作量大、实施困难且对模具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目前所用的这套发动机箱体模具上暂不做修改,仅采用解决方案的a条来进行改进。同时,在通气管的出口处增加外部防尘装置,以保证加大孔径后仍维持曲轴箱内的清洁度。
采用改进措施后,装车试运转及进行路试检验,措施有效,异常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