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隆川”蜜月期闪电分手 川崎入华计划推迟疑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www.mopei8.com  2013-02-23  摩托车配件
核心提示:2013年1月双方解约,令隆鑫暂时失去了一个联手强势品牌,突破自身价格天花板的机遇;令川崎再度入华梦回到原点,在中国市场与三大日系品牌一决高下,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川崎进军中国市场决心不变,下一个合作伙伴未定

一边是全年产销近200万辆,却苦于技术力量单薄,产品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的国产品牌巨头,一边是产品、技术力量雄厚,意欲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却无从下手的日系四大品牌之一。隆鑫和川崎的联手,是强强联合,更是相互借力相互利用。近3年的谈判,前期的多次沟通,看似双赢的买卖突然谈崩,让不少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2013年1月双方解约,令隆鑫暂时失去了一个联手强势品牌,突破自身价格天花板的机遇;令川崎再度入华梦回到原点,在中国市场与三大日系品牌一决高下,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图示隆鑫与川崎合作历程

合作历程:两年努力一朝幻灭

2000年从中国市场撤离,2010年再度进军,吸引川崎到来的,是中国休闲摩托车市场的迅速发展。

据统计,2009-2012年上半年,250CC以上摩托车的销量保持着30%的增速,由300多千台上升到了800多千台。其中,250CC-400CC的车型,2012年同比累计增长102.73%,400CC-750CC排量的车型也增加了24.6%.哈雷、杜卡迪、北极星、胜利、庞巴迪、宝马等国外品牌在华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本田、雅马哈、铃木也大幅增加进口大排量产品在华投放。

据隆鑫摩托销售公司总经理廖春透露,双方的接触从2010年5月开始。2011年8月,在广东隆鑫的经销商大会上,时任隆鑫摩托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宏表示,与川崎合作的细节还没完全敲定,结果将会在重庆摩展上公布。虽然当年的摩展上没有公布合作意向,但双方展台紧挨让人浮想联翩,而川崎展台上展出的多款大排量车型更让人对合作充满了期待。

2012年6月,双方在重庆低调签约,对于合约的具体细节,双方都不愿透露,隆鑫内部人士表示,日方非常低调、谨慎,事情没有完全落实,都不会宣传。在双方的计划中,隆鑫先从川崎东南亚的工厂进口150CC-250CC摩托车投入中国市场销售,然后2014年春天,在重庆隆鑫通用动力公司内的合资工厂中,实现中国本地生产。与此同时,工况匹配、3C认证、价格调研、维修技术培训等工作如期进行。国内大排量市场调研,销售模式调研,合资制造选址也同步进行。

2012年9月的隆鑫经销商会议上,记者看到了会议资料中夹带的“川崎进口车价格调研”。双方的合作在隆鑫人看来,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2012年10月,双方再次共同出现在重庆摩博会上。www.mopei8.com

然而,2013年1月18日,川崎总部的官方网站发出了一则简单消息,宣告双方解约。

至截稿日止,隆鑫官方网站仍没有刊登双方解约的任何消息。据隆鑫内部人士透露,参与整个项目的高层对此一律封口,没有解释相关原因。目前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原因猜想:合作合资同床异梦?

自2012年6月低调签约,隆鑫人似乎不愿意过多掩盖自己的喜悦,双方车型引进细节开始见诸各大论坛。隆鑫开始在媒体广告上,有意无意地把双方签约当成宣传点。

“这些举措或许把低调的川崎人吓到了。”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合作未正式开始时,一方便开始借助另一方品牌进行宣传,并在新车型投放上大量借鉴对方产品,这肯定不是另一方想看到的。

对于这种做法,有人猜想,隆鑫或欲借鉴大长江的成功例子,以技术合作换合资,借铃木卖豪爵,换取中方利润的最大化。不过,对于川崎而言,稳稳当当地合资,最好日方完全不转让技术,并全程参与市场营销,才是最理想。

合作还是合资,或许双方一直是同床异梦。

细节条件难获一致?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双方合作取消的原因是协商一直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有观点认为,以重庆企业家雷厉风行,大开大合的行事风格,在一些细节条件上因为过于坚持而导致项目流产的可能性不大。

从川崎方面考虑,开拓中国市场已经有前车可鉴,因为细节问题而将三年的准备工作推倒重来,未免捡芝麻丢西瓜。

如果不是细节问题,难道是利润分成、商标使用、股权占比三大核心条件未定?双方的磋商谈判从2010年持续到2012年,三年内,双方进行了这么多次接触,如果未敲定核心条件,就开展这么多工作,未免显得太过草率,这也不符合川崎人一向严谨的作风。

未来市场举棋不定?

还有一说,双方分手源于中国市场持续低迷的表现与大城市禁摩政策。据摩托分会统计,2012年中国摩托车销量2365万辆,同比降12.17%,全年产销量创5年最低。就连2011年表现非常抢眼的250系列摩托也同比下降6%左右。

对于意欲全力推进个性化产品的企业来说,未来2-3年,大排量、个性化市场是否能持续成长,形成合适的规模,成了头疼的问题。

川崎的产品线中没有适合中国的实用车型,其战略更多是面向世界的品牌文化战略,无法依托中国配套体系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率。进入中国后,川崎在产销规模上也难与三大日系品牌抗衡。大排量、个性化市场到底有多大?日方利润究竟占多少才合适?目前仍无前车可鉴。

来源:南方农村报 
 
本文导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摩配吧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企业新闻
 
品牌展示
 
摩托车与配件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粤ICP备16059886号

官网微信公众号

官网公众号

摩配吧微信客服

摩托车配件批发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