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一个摩配生意人的远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www.mopei8.com  2013-02-06  摩托车配件
核心提示:曾经他也是老板,做摩配起家,和这个行业一起达到人生的顶峰,但也迅速地和这个行业一起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潮起潮落中,他奋力扑腾,不甘沉沦,试图努力再抓住时代的机会,却怎么也抓不住。

事实上,像王文一样在市场经济刚刚转型时期开始创业、成功却又跌落的小老板太多。他说他们都是不成熟的商人,被时代裹挟着,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却发现石头没有了。时代变了。

萌动的商业梦想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们在体制内的商业实践,在传统的体制里了解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也萌发了我们对商业最初的梦想。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大多数商人共同的起点。”

所谓那个年代,久远得要追溯到1979年。王文被分配到南川机械厂做摩托车车轮钢圈打磨。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工业配件制造这个行业。

1984年,为了研发新产品70型号摩托车车圈,已成为车间副主任的王文和另外五个骨干员工组成了研发团队。尽管他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懂一点平车的基础知识,但这就是那个年代摩配企业共同的起点——没有成熟的技术人员,仅凭热情和对市场的直觉,就能投入到这股产业变革的浪潮中。

一个月后,70型号车车圈研发成功,一举打开市场。整个机械厂欢呼雀跃。南川农机局局长闻讯大喜,亲自给王文们摆庆功宴,请他们喝五粮液。那一晚,所有在场的人都烂醉一地。

“那是我第一次喝醉,如此高兴的醉。”现在回想起来,王文感慨万千。

南川机械厂火了。新产品被疯抢,市场供不应求。这个地方国营企业一下子从不起眼的小企业变成了行业佼佼者,就像大山里的女孩嫁到了大城市,从草兜兜跳到了米兜兜。

王文也火了。这个“功臣”自研发新产品成功以后,就“青云直上”。

1987年,王文从三车间调到四车间做主任,把当时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定置管理”搬进了车间;两年后,他成为南川机械厂办公室主任,牵头花500万元进行电路改造——这一举措在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是最先进的,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五年后,即1994年,王文被调到机械厂下面的辐条分厂做厂长。那一年,王文刚好31岁,意气风发。

——如果就此接受命运的安排,王文以后的人生会不会风平浪静,少了许多坎坷和辛酸?答案已经无从知晓。

1997年,领导班子更换,王文被调到工会,从“香饽饽”变成了坐“冷板凳”的人。

他才34岁。关于商业最初的梦想因此蠢蠢欲动。“跳出去”,成了当时王文内心最强烈的呼喊。

好日子过了五年

“摩托车市场那么好,我有技术、有人脉、懂行情,不独立出来做就是浪费自身资源。www.mopei8.com

一心想在摩配制造业干出点事情的王文心有不甘。入行17年,他对摩配制造业充满了信心,他觉得靠自己的这份激情和对这个行业的熟知程度,完全能够独立运作一家小型的摩配制造企业。

于是,1997年国庆,没有过单干经验的王文和当时的辐条分厂副厂长一起,开始商量着办厂事宜。他们满怀的只有激情,甚至连一个精准预算和详细的方案都没有做,就一心只想早些把厂子建起来。时逢重庆垫江县招商引资,他们由此顺利拿到30万元贷款,自己也凑了10多万元,就这样,几个人合伙转战垫江办厂成了定局。

厂子主要做摩托车车轮钢圈。以前在南川机械厂的时候,任何公用开销王文都是走厂里的账,用200万元买设备、花500万元换电路,他从来没觉得心疼过。然而如今,揣着自己辛苦筹来的40万元,王文花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为了控制成本,他把厂址选在了垫江县较为偏僻的郊区,生产车间则是由老居民住房改建的,设备能借则借,不能借就买二手的。总之,和以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厂啊。在创业初期,能投产,王文就觉得很满足了。

1997年底,垫江顺达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东4人,王文占15%的股份,主管经营销售。

他渐渐发现,与以前不同的还有很多。

以前在机械厂的时候,货是不愁销的。显然,王文在体制内拥有的资源是他个人无法具备的。以致投产后前三个月时间,为了打开新公司的市场,王文不得不每天带着产品样本东奔西跑。不仅如此,王文原本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过关,肯定不愁没有市场,但有的摩托车厂家说早已有了长期供货的货源,不便引入新公司的产品;也有厂家说对新公司的产品不熟悉,需要试用几个月再决定是否合作。

最终,在“摩帮”朋友的帮助下,王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隆鑫集团的单子,从此开始主要给隆鑫做摩托车配套。

这多少算是颗定心丸。单子签了,王文的心思又转移到生产线上来。他通过“摩帮”朋友的介绍,招聘了一批技术娴熟的摩配车工。每天除了看看账目,王文大多数时间会到车间去指导工人做工。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车轮钢圈月产量从1万个左右快速提高到8万个。

摩托车产业在90年代尚属朝阳产业,形势大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文的公司加速发展。产品一车车拉出去,钱一批批入账。虽然厂子总体规模不大,但是顺风行舟,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在当时大部分人工资只有100多块钱的时候,顺达工业公司一年利润就有200多万元。在那个以“万元户”作为奋斗目标的年代,王文成了周围人眼中公认的“有钱人”。他有一种从未体会过的快感。

他先是把父母、哥哥、姐姐的房子重新进行了一次装修,然后去海南买了一套家庭影院和摄影机……对外,王文自告奋勇成了朋友圈子里的埋单人;至于家里,再也没有开伙做过饭,一家人长期在外面吃餐馆。 这样“小富即安”的生活过了五年。寒流终于逼近。

来源:《商界》  作者:熊希 
 
本文导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摩配吧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企业新闻
 
品牌展示
 
摩托车与配件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粤ICP备16059886号

官网微信公众号

官网公众号

摩配吧微信客服

摩托车配件批发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