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要禁限摩,记者上街采访,除了骑摩托车的人表示反对,那些不骑摩托车的人几乎个个都对摩托车深恶痛绝。这一方面和人的劣根性有关:“我不用摩托车,让你们也不能用”;另一方面却和骑摩托车的人有关。

在仅有的几个对摩托车不实行禁限措施的重庆,摩托车满街都是,但问题是,戴头盔的却几乎没有,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戴头盔骑车的人或许还会引来别人一样的目光。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驾驶和乘坐两轮摩托车须戴头盔。有的人不了解安全头盔的作用,一味认为交警检查和纠正不戴头盔的目的是为了找麻烦并罚款。殊不知交警不找这种人的麻烦,事故就会找他的麻烦。戴头盔是保护骑行人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一个小小的头盔甚至可能救人一命,骑行人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不放在眼里,又如何去为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负责呢?
众多摩企喊着“打造摩托文化”,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让摩托车骑行成为一种文化被广大年轻人接受并认同,但问题是,摩托车文化的基础,就是安全教育。记者曾经就此和某摩企负责人进行过探讨,他的观点是,相对于轿车,摩托车的确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很吃亏,轿车和摩托车相撞,无论是谁的责任,一般来说,摩托车伤的是人,轿车伤的是车。如果对摩托车骑行安全进行大力宣传,难免不会让人们的“摩托车肉包铁,不安全”的观念进一步加深,反而会对摩托车销售起到反作用。这是摩托车企业的顾虑,也是各地经销商的顾虑。
诚然,在商言商,宣传什么,回避什么,都要以有利于销售作为最终的目的,但事实上,摩托车安全教育并不会让民众对摩托车的印象更为负面。试想,通过大力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让广大的摩托车驾驶员都能做到规范驾驶,坚持安全第一,那么摩托车事故率必然会得以下滑,到那时,民众对摩托车的印象自然会逐渐变好。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摩托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记者往往不自觉地强化“摩托车”这个元素,似乎在他们看来,骑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是必然的,交通事故的原因就在于“骑摩托车”,但在报道汽车交通事故时,他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逆行”“超载”“酒驾”“无证”等种种因素上,事实上,摩托车发生事故,也必然和违章违规驾驶有关。那些不按规驾驶的驾驶员不管是骑摩托车还是自行车,开小轿车还是大货车,都会发生事故,事故发生与否,原因不在交通工具,而在于使用交通工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它。
打造摩托文化,的确很重要,但这种文化的打造并不是靠几次沙漠的穿越,几次促销的活动,几个车模的展示就能达成的。摩托文化要被人接纳和认可,必须首先扭转媒体对摩托车负面报道的惯性思维,而要扭转这一点,就要靠所有摩托车驾驶员共同努力,将摩托车横冲直撞、随意变道、不守规则的负面形象改变。
有了安全意识,才有文化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