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踏板车被人称为“文车”,跨骑车则被称为“武车”。儒家文化圈中,历来都推崇文胜于武。而踏板车在台湾的运用,也到达了一个极致。在欧洲,踏板车的运用同样远远超越其它车型。而在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区域踏板车一直是独领风骚的格局,所有这些,似乎都在验证一个理论,经济越发达,踏板车的占比就越高。踏板车的舒适、方便、灵动,都与经济发展后人们的价值观相契合。

2013年,借助台州成熟的配套体系。钱江“悦”系列初具规模。
按照这种理论,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踏板车在国内,好日子肯定还在后头。踏板车到目前为止,被跨骑车、弯梁车牢牢卡在身后,屈居千年老三。但是,在2011年,踏板车曾上演过一段逆袭的好戏,销量占比猛增。在2012年,这种趋势虽然有所减缓,但势头依旧向好。
踏板做不到第一,并非中国收入水平没有达到,苦大仇深的禁限摩政策,硬生生切掉了最重要的城市用户。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踏板车现在是处于谷底。随着政策的松绑,以及农村道路状况、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在中国局部区域,例如长江腹地,踏板车已经开始迎来猛增。而这种趋势,有望逐步向中部、西南市场扩散。
目前,中国踏板车的生产格局,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板块。而从影响力来看,江浙板块要高于广东板块。发达的模具业、灵活的生产、大量的出口,都让江浙板块在价格和数量取胜。而广东板块,坐拥多家合资品牌,则更倾向于少而精的策略,看重产品技术和品质。
双方依靠不同的优势,牢牢占据了各自的市场。广东踏板车,在7000元以上的中高端踏板中,占据绝对优势。而江浙踏板车,则控制了中低端踏板的话语权,尤其在无锡、常州、台州等地区,组装工厂遍地开花,竞争极其激烈。
在江浙板块中,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浙江台州。从1985年开始,钱江摩托前身温岭摩托车总厂就在台州,开始生产摩托车。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钱江为台州摩托车贡献了完善的配套和充足的人才,大批中小型的摩托车企业亦开始萌发。
为了避开钱江强大的跨骑车生产优势,这些工厂普遍选择了踏板车作为发展方向。目前,在台州地区,集合了钱江、王野、中能以及即将上市的金浪等踏板车品牌。此外,重庆的摩托车企业,也纷纷将台州选为了踏板车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台州地区,生产踏板车的企业,多达20家以上,每年生产数百万辆摩托车,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踏板车出口基地。
木桶理论:伟大企业无短板
衡量优秀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的标准,就是优秀的企业,可以专注去做好某个细分领域。而伟大的企业,就是可以专注做自己进入的每个领域,不留短板。苹果之所以堪称伟大,就是在手机、电脑、MP3等多个产品领域,做到最好。

钱江最早的翎悦,上市于国三之前,传统的造型,在漫漫车海中并不突出。
我们无法拿国内摩托车企业与世界巨头去相比。调低标准来看,行业内很多企业,可以专注在弯梁、越野等小领域,做的非常优秀。但是,能够同时做跨骑、弯梁、踏板、越野、三轮、ATV、UTV等多领域的,这样的企业不超过五家,钱江是其中一家,而能同时做好这些,领导者始终对摩托车行业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并执着地带领企业进步的,这样的企业或许不超过三家,钱江也是其中一家。
2013年初曾有一篇钱江摩托车董事长林华中的报道,记者在进入其办公室时,林华中正在研究一只活塞环,旁边还放了几台不同型号的发动机。作为一位至今还在研究技术的摩托车行业的大佬,“我们要收集全世界最先进的车型,寻找全世界最严酷的标准,努力寻找差距,制造全球最好的产品,”这是他的想法。中国第一台四缸600cc大排量摩托黄龙,诞生于钱江,并非出于偶然,其背后必定有一段极其煎熬的历史。好在,黄龙源源不断的销量,回馈了这家执着的企业。而钱江龙等一系列通路产品,也奠定了钱江在跨骑车领域的领先地位,蓝宝龙的夺目出彩又让钱江保持着这种领先优势。
在这之前,钱江的踏板车,也曾占据过企业30%的销量比重,而之后的一段时间在行业内钱江踏板似乎萎靡不振,一直是不温不火。在内销产品上,大多以市场成熟车型为主;在营销上,大多搭乘跨骑车的顺风车对外销售。钱江踏板,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并无太多优势可言。而现在,在跨骑车取得了领导性的优势之后,钱江开始把突破的目光投向了踏板车。这或许也是钱江迈向伟大的第一步。
对于踏板车的重要性,钱江上下都一致认同。而从客观条件上,钱江也拥有做好踏板车的一切因素:在设计上,黄龙、钱江龙等广受欢迎的产品,证实了钱江拥有优秀的开发团队;在生产上,钱江地处踏板车基地台州,拥有最为优质的配套资源,无论是组织还是运输,都会节约大量时间和物力;在工艺上,钱江产品的品质控制和精细度丝毫不亚于合资品牌;在营销上,钱江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以及各种纯熟的营销手段与营销人才。
和重庆等地不同,在台州同城德比中,钱江处于一家独大的位置。这些成功的因素,都是钱江的同城对手们难以具备的。这也让钱江从踏板之都一跃而出,具有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