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举
近几年来,摩托车制造业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出现下滑。除2008年实现小幅盈利外,ST轻骑2006年以来就一直亏损。2007年-2009年及去年前3季度,ST轻骑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2084.41万元、-1.04亿元、-1.37亿元。
“与摩托车比起来,电动车不用牌照、价格也便宜,而汽车更实用,谁还买摩托车啊,”一位轻骑集团内部人士对导报记者说,“早在十几年前轻骑便失去了转型的机会,现在只能听之任之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十几年前,ST轻骑就与一些汽车商谈论过合作问题,但是资金需求庞大,又无政策支持,最后不了了之。自兵装集团入主后,也没有投入有效资金,再加上ST轻骑本身已无盈利能力,公司毫无起色。
“湖南天雁应该不会在山东建厂。”ST轻骑一位办公室人员表示。那么以后,不能在沪市融资的日子里,轻骑有限或者只能靠摩托车了,一个夕阳产业又能支撑多久?难道曾经总资产达150亿元的“轻骑神话”就这样破灭了?
“其实,十几年前,当ST轻骑强大之时,有很多可以另谋出路的机会,即使利用原来的地皮做房地产,也该发达了。但是机会都白白流失了。”上述轻骑集团员工说,在轻骑集团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历经轻骑的辉煌与衰落,最后走到等待破产和处理遗留问题的地步,除了惋惜就是无奈。
ST轻骑的警示
“从眼前来看,这次重组实现了双赢。ST轻骑目前经营困难,连年亏损,前景也不乐观,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对济南乃至山东来说都是个包袱,而优质资产的注入可以让这个‘壳’存续下去。”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德荃对导报记者表示。
ST轻骑从产生、发展、辉煌、衰落乃至黯然离市,让人不得不深思其由。
李德荃说,轻骑的陨落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地方,例如区域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公司架构、公司治理、监管等方面,轻骑集团原董事长张家岭一案就体现出监管方面的欠缺。
“这对现存的上市公司乃至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是个警示。”李德荃说,目前,中国称得上真正的股份制企业为数不多,公司治理不严谨,架构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难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监管的局面,更多的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说了算,很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