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中心城区综合治理摩托车工作方案》近日完成面向社会各界的意见征询,记者从市交警支队了解到,社会各界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网络留言以及电话等方式反馈数百个意见建议,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市民支持“综合治理摩托车”,不少市民还提出了“对于摩托车宜限不宜禁,可采取入城证制度”、“切实落实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等意见建议。
我市的“治摩”工作始于1999年。中心城区1999年停止摩托车入户,2002颁布实施《汕头经济特区摩托车管理规定》,2005年公布中心区域范围且只限制非粤D号牌。在此期间,中心城区居民购置了大量的“三区一县”摩托车在中心城区行驶,造成中心城区摩托车的实际数量不降反升,远远高于统计的拥有量,直接影响中心城区限制摩托车发展的效果,增大城市交通压力。据统计,目前汕头中心区尚未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的摩托车仅有5万多辆,现行驶的更多是“三区一县”号牌的摩托车。摩托车已经成为中心城区交通安全的“头号杀手”,50%以上的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是由摩托车引发的,尤其因超载、酒后驾驶等而致伤、致残的案例更多,给不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尽管近年来我市不少道路扩建了、市政设施逐步改善了,但外地人一进汕头,首先感觉就是交通乱,中心城区大街小巷“摩的”横行,摩托车四处穿插、乱停乱放,交通高峰期一片混乱,“两抢”案件屡屡发生,交通状况实在差强人意。社会上“治摩”、“限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城市中心区域范围内分步“治摩”正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近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公安局草拟了《汕头市中心城区综合治理摩托车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仅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网上调查上看,截至9月30日上午就有超过65%的市民支持我市的“治摩”工作。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整体收集的反馈意见看,市民对在城市中心区域范围内分步“治摩”的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议,如要明确能不能购买电动车,否则摩托车禁下去了,大量的电动摩托车上路了,情况一样糟糕;日渐壮大的摩托车队伍,正是我市公共交通落后、市民无奈选择的最好证明,我市应先发展公交后“限”摩;发展公共交通,也应该逐步限制汽车的入户;大部分市民的生活及工作都离不开摩托车,可考虑分时段放行,不要一下禁死;先跟大货车一样限行,随后逐步开展;征询意见中的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过于模糊,优先发展公交需要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从整治电动三轮车、“摩的”、无牌无证车辆等入手管理好城市的交通状况……
交警部门相关人士透露,将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对《汕头市中心城区综合治理摩托车工作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报市政府审批后颁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