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0年,国产品牌开始发力,产品价格下降,摩托车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2008年后,南沥摩市的销量停止了增长。2010年,佛山开始禁摩,更让南沥摩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30年光阴,见证了大沥摩托车市场的隆替,也侧面反映了广东摩市经济与政策的变迁。
1980年代进口车风靡珠三
80年代的南沥摩市,是进口车的天下。或从正规渠道,或通过走私方式,日本的铃木、本田、雅马哈来到了大沥、来到了中国。
“进口车虽然价格高,但品质非常稳定,车买回去,骑好几年,发动机等主要部件,基本都不用维修。”市场内安龙车行的祖则有告诉记者,正是这些进口车,为日本的摩托车品牌树立起口碑。
当时在车行里,摆卖的摩托车一般不会超过20辆,规模不大,店面零散,商品款式单一,车行在销售中占据主导,顾客根本没有多少选择或讨价还价的余地。
本田的大白鲨、小鲨、铃木的刀仔都是当时的热销车型,这些车的价格都超过了1万元。在人均工资仅几十元的年代,进口摩托车成了身份的象征。珠三角首批富裕起来的商人,是这些高档品的主要消费者。
1990年代 货如轮转年销30万辆
国产摩托的到来,让南沥摩市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90年代初,国产摩托车开始进入市场,逐步替代进口车,南沥摩市也逐渐成为华南摩托车市场的集散地。三分之一以上的国产摩托企业在这里建立了销售部,批发摩托的商家越来越多,广佛路、广云路大沥段沿线不到2公里范围内,经营摩托车大大小小的店铺就有130多家,年销售量逾30万辆。
90年代的摩托车市场,依然属于卖方市场,有货不愁卖,在南沥摩市,每天各个商家货如轮转、日进斗金。“当年,我们车行一天的批发量都有几百台,有些时候甚至出现抢购潮,当时的门面非常小,也没有什么装修。”回忆起当年的摩托车市场,安龙车行经理祖则有显得感慨万千。
1993年,国内摩托产业就以367.49万辆的产量首次超过摩托车王国——日本,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
经济飞速发展,普通老百姓的手头开始宽松了,买摩托的人越来越多。据当地商家介绍,为了买到便宜的摩托,很多的外地消费者袋里装满现金,慕名来到大沥选车,之后再沿着国道骑行几百公里回家。一些小商家,从几台车开始提货卖,依靠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最终成为了当地年销几千台的大商家。
21世纪高增长后逐渐回
时间的车轮滚进了2000年,摩托销量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然而销量往上,价格却往下,摩托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大多数人家都有1台摩托车,多的甚至有3-4台。
消费者拥有摩托车后,品牌意识萌芽,开始变得挑剔。在南沥摩市,品牌专卖店开始兴起,店内装修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厂家开始独立开发各地商家,省级大代理的模式渐渐被冷落。摩托市场正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南沥摩市的发展出现了瓶颈,用当地车行人士的话来说,“已经找不到增长的空间了”。
市场内,很多品牌车的经营权更是频频易手,习惯了批发赚快钱的老板,纷纷改行,并将品牌的经营权和库存都转让给了员工。据摩托车市场某资深经销商介绍,从90年代开始经营摩托生意,并坚持到今天的,已经所剩无几。
2010年8月1日,南海中心城区正式限摩,更让南沥摩市全面陷入低谷。据市场内的商家介绍,自佛山限摩以来,整个市场的销量下滑了一倍多,以前一家店一个月卖300台,现在一天最多卖3台。
“你看,现在这个市场,哪有几个人来买车的,后面很多店铺都关门大吉了。这样下去,估计再过几年,这市场就要消失了。”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