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

Introduction

供应商介绍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11年5月9日,现注册资本金500万元,法定代表人成庆林,专业生产汽车缸盖、摩托车气缸头、柴油机缸盖,地处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金竹村四社,交通方便。
 
1、技术较强
 
公司现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技术员3人,中高级技术工人27人,共有员工46人,是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团队。
 
研发并独家使用的专有技术有28项,并拥有6项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铝合金铸造及机加工艺先进独特,高度集成,融合了国内及欧美日韩的各种技术精髓,工艺流程简单清晰,工艺布局实用合理。产品成本低,流转快速,在同档次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2、质量精良,品种较丰富
 
公司紧紧围绕汽车、摩托车、柴油机核心铝合金零部件来开发产品。已经批量生产的有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泵支架和50、70、90、100、110、120型等摩托车发动机汽缸头及TP176、186、188柴油发动机汽缸盖系列产品,质量稳定,具有油耗低、排放少、功率大、动力强的特点,深受用户好评。
 
 3、竞争力较强,信誉良好
 
得益于产品独特优势,价格合理,内销出口都有较强的竞争力。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已为力帆汽车、宗申汽发、凯米尔柴油机、金鼎柴油机、拓普柴油机、钱江摩托、众星摩托、珠峰摩托、双庆摩托、双狮摩托、润通等等配套,并通过外贸公司顺利进入俄罗斯、乌克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泰国、非洲、南美洲等市场,赢得了“汽缸头小专家”的良好声誉。
 
 4、发展较快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5名员工,5台设备。现在铸造有模具18副,台湾制芯机3台,台湾浇注机6台,日本熔化保温炉4台,震砂机1台。机加生产线有2条,其中一条是气缸头全数控专机生产线,包括台湾、日本设备在内的26台设备,月产气缸头设计能力为9万件。另一条是柔性生产线,有12台数控设备,其中包括6台四轴加工中心,专门生产雅马哈汽缸头、汽车支架、柴油机缸盖等产品,月产气缸头设计能力为3万件。另外,还配有4台辅助设备及钻攻机床10台。设备价值已达1200余万元。
 
5、员工同心,后劲十足
 
自投产以来,虽然员工数量呈几何数级增加,由于企业文化理性,“制造世界一流产品”的企业理念坚定,极大地凝聚了职工队伍,员工互帮互助,企业氛围温馨良好 。
 
6、公司荣誉
 
公司励精图治,先后数次获得了“重庆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重庆市优秀微型企业”、巴南区“创业明星”、巴南区“优秀微型企业”、“重庆市十大创业之星”、“重庆市民营经济协会优秀会员”等等荣誉表彰。市领导、区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工作,对企业追求科技进步、追求一流品质、追求快速发展的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公司发展良好,正赴全力打造一个高技术、高品质、高度信息化“三高融合”的品牌企业。企业相信,通过全体员工苦干实干巧干,必将做出一张民族工业的响亮名片。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主营:摩托车气缸头

  • 13883538855
  •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金竹村四社
News

供应商动态

  • 夏日炎炎,机械师张嘉明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一路上爬坡、过弯、超车,各项操控显得游刃有余。“这款摩托用的是成欧机械生产的发动机汽缸头,性能着实不错”。下车后,他满意地告诉随行的同行。
     
    张嘉明口中的成欧机械是一家来自巴南的摩配企业。成立微企、更新设备、扩展市场、走出国门……公司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顺利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牢牢占据了重庆汽摩核心铝合金全系零部件生产市场的一席之地。当被问及企业发展的秘诀时,公司总经理成庆林表示:“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企业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前进。”
     
    产品创新,已拥有专利28项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摩托车制造民企开始崛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重庆摩帮”崭露头角,在其带领下,国产摩托车大举进入东南亚市场,汽摩随即成为重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二十年过去了,因为市场形势不好,摩托车现在销售量已有局部下滑,使得配件厂商没法按照整车数量来生产。摩配企业的转型路在何方,如何让生产适应时代发展?
     
    积极创新工艺技术,在行业内聚集人才。2011年成立以来,成欧机械就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产品创新研发上。“公司现有工程师5人,技术员5人,中高级技术工人33人。”据成庆林介绍,目前,公司已先后研发并投入使用的专利达28项,正在申报15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
     
    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成欧机械在机加及铝合金铸造方面有效融合了国内及欧美日韩的各种技术精髓,工艺流程更加简单清晰,工艺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提升,流转速度加快,成本逐渐下降,已在同档次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成欧机械摩托车气缸头车间
     
    技术变革,从30分钟到1分半
     
    走进成欧机械生产车间,伴随着着隆隆地机械声,一排排高大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不少工人都在同时操作多台机器。“2014年起,我们的生产方式已经由单人单机变成了单人多机。”成庆林表示,技术变革源于产品转型的需求。
     
    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2011年-2014年间,重庆十余家大中型摩配企业先后倒闭,成欧机械也备受冲击。“成立之初,我们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市场同质化严重,一旦遇上相似产品,就只能和对方打价格战。”成庆林表示,为了改变产品结构,就必须在设备和技术上下功夫,因此,2014年,他们痛下血本,花费资金600余万元用于更新设备,产品也就此实现了向高端市场转变的更新换代。
     
    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产品机构,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之前的老设备相比,这台数控多工位钻攻机能够完成以前十二台机器的不同工作任务;生产同样的零部件,时间由原来的三十分钟缩短到了的一分半,现在我们每个月接到的订单量是10万件。”在生产车间一台大型机器旁,成庆林为记者算起了时间帐。
     
    瞄准市场,在海外开拓新领地
     
    “专业的技术加广阔的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成庆林表示,近年来,在区工商等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成欧机械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还着眼于积极拓展市场。
     
    每个月的订单数增幅在30%以上,为力帆、宗申等知名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今,成欧机械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产品从单一的发动机缸盖延伸到汽摩核心铝合金全系零部件,公司先后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机加及铝合金铸造工艺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备受市场追捧,并已出口至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赢得了“汽缸头小专家”的声誉。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今年5月,成欧机械再传喜讯,他们在巴基斯坦与当地企业合资兴建的“摩托车汽缸头”基地项目即将在月底完工,项目全部产能达成后,巴南造的摩配企业将全面进入该国市场。(华龙网 袁秦)
  • 走进重庆市巴南区金竹工业园区,沿着园区大道一直往前走,不远处就能看见一个很大的蓝顶厂房,这就是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走进厂房,机器的轰鸣声传来。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创办于2011年,主要生产摩托车发动机汽缸头。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重庆市巴南区新近崛起的机械加工行业的新星,产品远销国内外,在国内同行中享有“汽缸头小专家”的良好声誉。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成庆林
    重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成庆林

    差一点,企业就要关门

    “从2011年创办至今,我们公司刚刚度过第四个年头。在重庆摩配行业市场,我们算是年轻的企业,但我们拿到的订单丝毫不比那些老企业少。”总经理成庆林告诉记者。

    万事开头难。成庆林和自己的企业也经历了无比艰难的时刻,甚至刚开业就面临关门的窘困。

    2011年,成庆林创办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经营业务主要是摩托车配件生产。当时公司的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靠着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植,获得了5万元的财政补助。可是,这15万元很快就花完了。 “

    没钱的日子真是难啊。”成庆林一声感叹,“我记得也就是公司刚成立后的两个月吧,租完厂房,买进机器之后,公司的账面几乎空了,连买原材料的钱都没有了。没有原材料也就预示着拿回来的订单无法开工,而毁约又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真是做了第二天企业关门的最坏打算。”成庆林说,“幸运的是,第二天,一家客户单位提前将货款付给了成欧机械有限公司。”

    直到今天,成庆林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感激不已,“那可是救命钱啊。”

    慈善老板

    除了资金紧张之外,还有一个困难也在企业的成长中屡次考验着成庆林,那就是缺人! 成庆林清楚地记得,企业刚创办那会儿,加上他自己,只有4个人,“那时根本没有老板、员工的概念。人虽少但企业要运转,于是从管理、生产到销售、市场,所有的环节都是我亲力亲为。”

    随着企业发展,人员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成庆林的问题。“这些年,学机械加工的多是年轻人。他们聪明学得快,但他们不能吃苦,甚至有些人来了没干两天,觉得太苦太累,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遇到这种情况,成庆林只有自己顶上去,从老板变成一名车间工人。“因为员工不辞而别,不得已自己亲自参与赶工,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好几次都是通宵达旦。”成庆林告诉记者,抢产的时候,要么他在车间和员工们一起干,要么就是陪着他们,多晚都不下班。

    一位元老级员工谈起自己的老板时,用了一个词“慈善”,这也是成庆林的用人原则。“我一直对公司的领导团队说,不管是谁,进入企业就是帮我们的,所以要善待他们。”因此,任何一位员工都会得到成庆林的细心培养,哪怕是撂担子给企业造成了一时不便的员工,离开时也会拿到应有的报酬。

    “宁愿苦我自己,也不愿苦员工。”成庆林说,平时每一分钱都要算着花,只有对员工从来不含糊。如此,也难怪员工们要称他为“慈善老板”了。正是因为成庆林对员工的善待之举,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下来,员工队伍也从创办之初的4人壮大到如今的50多人。 但有一件事成庆林不会“慈善”,那就是严把质量关。“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这是绝对不能宽容的。”所以,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不管是谁,都会受到公司的严肃处理。(工人日报-黄仕强)